指揮中心公布了疫調輔助平台,以後足跡的調閱將更快速,如果有這個平台,再加上每日12萬PCR的量能。那表示,我們絕對有機會先以兩個星期先找到妹妹【嘉玲】、一個月再找回姊姊【青玲】,花費:大約20億,這數字約紓困總預算的1/500,每月餐飲業營業額損失的1/20。
- 降級:疫情將進入確診「檢出率」和「再生率」的肉搏戰
相對地,降級之後全國開放餐廳內用,再加上開放婚宴,若不強化篩檢的速度量能,社區擴散可能隨時發生,疫情將進入確診「檢出率」和「再生率」的肉搏戰。
- 每日12萬PCR的篩檢量能,表示甚麼?
指揮中心日前曾提到我們每天最高PCR的篩檢量能可以做12萬(目前應該還可以更高),這樣的量能表示甚麼? 這樣的篩檢量能有機會幫我做到清零嗎? 如果不夠,要多少才夠?還是有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清零?
光知道我們每天有12萬PCR的篩檢量能似乎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能量如何善用? 當初這些篩檢量能是為了因應疫情爆發期每日大量的篩檢需求所建置的資源,但以目前的已經大幅降低的每日確診數來看,這些量能有一大部分似乎都變成閒置量能。
事實上,不同的盛行率的疫情階段,12萬PCR會有不同的運用策略以及篩檢配套設計,能發揮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 進入社區感染後為什麼很難清零?
【很難清零】的正確說法是,相對於高盛行率的疫情階段,低盛行率疫情階段要找出感染者(尤其無症狀感染者)的成本會高很多,但並非無法找出,主要的問題包含:
- 無症狀感染者不易察覺但有持續感染力
- 需要多少篩檢能量才能找出這些感染者
- 執行人力是否足夠
- 多少執行成本
- 篩檢廣度與速度夠不夠
- 以及篩檢技術上,不同病程病毒量落差大、有時陰時陽的狀況發生。該如何擬訂篩檢策略?
也就是說,清零並非無法做到,只是我們要花多少錢,做到甚麼程度
- 三種清零的可能模式
第一種模式稱為【暴力普篩模式】:
也就是透過快篩與PCR搭配,針對全國民眾進行維持20 天,滾動式普篩,期間以每五天作為一週期,每人篩檢4次。
這種做法成本極高,不僅需要大量執行人力與快篩試劑,也會需要PCR的量能也極高 (偽陽性極高),但每日12萬PCR量能仍可應付,這種作法需要300億(相關分析,相較於近一兆的紓困預算,僅1/30不到費用,仍可考慮)。但應該可以找出絕大部分的無症狀感染者。
第二種模式稱為【耐心等待模式】:
也就是以目前的篩檢策略、以時間等待,換取無症狀感染者被找出來、或是自然痊癒。
但相對的風險是,這段期間無症狀感染者會持續傳播,會再生新病例,如果檢出率等於或低於再生率,那麼整個社區可能要很長時間、或無法達到清零階段。尤其降級後,疫情將進入確診「檢出率」和「再生率」的肉搏戰。
第三種模式稱為【精準廣篩模式】(這是最能被接受的模式):
這個模式也可以稱為擴大篩檢模式,也就是善用既有PCR篩檢量能,設計出精準的擴大篩檢模型,目標在於找出潛在感染源。
目前每日不明感染源病例不超過20人,可針對這些病例,可透過電子足跡或實聯制紀錄比對,每個病例都依時間順序,往前分析出個1000個接觸者進行篩檢(每個人每天的密切接觸者,不超過50人,如以20天,不超過1000人,但是以未開放婚宴這種高風險群聚的前提下),持續20天,有機會透過逐一拉出傳播鏈,找出大部分潛在感染源,成本不超過15 億元。

透過調輔助平台,快速定義出篩檢傳播鏈,匡列指標感染源、以及同級、次級受感染者。** 從公布的畫面來看,這個平台還少一個東西,就是串接直接發送【細胞簡訊】的功能,如能串接這功能,速度將更
精準廣篩模式 成本分析
項目 | 不明感源病例 | 每病例溯源數 | 持續天數 | 單價 | 費用 |
費用 | 20 | 1,000 | 20 | 3,000 | 1,200,000,000 |
篩檢補貼 | 20 | 1,000 | 20 | 300 | 120,000,000 |
執行人力 | 20 | 100 | 20 | 2,000 | 80,000,000 |
小計 | 1,400,000,000 |
** 如何透過電信足跡與實聯制紀錄比對,分析出每位不明感染源病例的可能感染源,屬於有限任務的AI分析工作,就資料數量與目前的資訊算力,應不難做到。
** 目前每一位確診病例的疫調,主要分成發病前感染源分析、與發病後接觸者匡列兩部分。也因此,執行成本也分成篩檢成本與隔離成本兩項,其中隔離成本又遠高於篩檢成本。精準廣篩模式主要針對不明感染源的病例,進行感染源篩檢(不隔離),較無隔離成本。